读《流血的仕途》

先说说这本书吧。这属于个人演绎的一段历史,跟《明朝那些事儿》很像。跟《明》比起来略显刻意,自由发挥的也更多。

纠结到底是四星还是三星?有些地方发挥的有点过,有的觉得文采还不错。

就四星吧!

再来说说这个故事。

看之前,对本书最期待的或者说最好奇的是李斯和韩非那段,特别是韩的死。李是如何将韩陷害致死的?

以前知道一点点,说李斯忘恩负义,不地道。但都是些似是而非的只言片语。虽然这里说的也不一定是事实,姑听之。看完本书发现,是韩非自己作,身份也尴尬。作为一个韩国王族成员,面对一心想一统天下的嬴政,该怎么办?事秦还是存韩?事秦,作为一个闻名天下的韩国公子如何面对世人?存韩,面对天下大势如何阻挡?死,也许不是坏事。

书中把韩渲染得很厉害的样子,可读来没觉得啊。书中还提到,最后嬴政之所以要处死韩非,韩对帝王之术窥破的太多也是原因之一。

回想一下自己关于李斯的记忆,好像只有TVB剧集《寻秦记》这一个。形象就是老挤着个“川”字眉。里面也有韩非,就是一个结巴,完全看不出书中说的公子风流。

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还有车同轨书同文,以前只知道秦始皇,上学时历史书就是这么说的。看完本书才知道,这里都有李斯的影子,甚至是主导。

郡县制居然是李斯提出的,从而实现了君主集权制。

若还是分封制,如之前的周朝,如欧洲列国,各自为政,现如今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是怎样一番光景?

《枪炮、病菌与钢铁》里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科技等的落后,跟这个集权制有关。

在中国,要封杀一个人,一纸命令就行,甚至只是帝王的一句话。不像在欧洲,“出国”太容易,A国容不下我,那我就去B国,再不行还有CDEFG国。比如哥伦布。他是遭受了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拒绝,才最终获得了西班牙女王的赞助。如果是在中国,皇帝说不同意,那就彻底没戏了。想想郑和。

但从嬴政的死亡开始,看得都很气愤。这还是那个李斯吗?三十多年前,初到咸阳,锐意风发;怎么临了,这么畏畏缩缩?

秦的灭亡,李斯是不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不作为。

真的是老了,脑子不灵光了?就算在获知嬴政死亡的最初你沉浸在悲伤之中,有点懵,有点浑,没抵挡住赵高的忽悠。但在赵后来一系列的清洗中,蒙氏兄弟相继罹难,就没有嗅到危险?势力和实力被赵高一步步蚕食,最终落得个灭门的下场。

斯人已逝,从厕鼠仓鼠的觉醒,到寄人篱下的酸楚,到得遇明君知己的欣喜,再到位极人臣的荣耀,最终惨淡收场。世界已因你的存在而大不同,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并将持续影响着,此生足矣!

加入讨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