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 » 读书

读《增长黑客》

hacking-growth

封面

总的来说不太实用。需要自上而下地实行。要想顺利推行,要么是VP要么是CEO,可惜我不是。

即便如此,也可以作为知识储备,万一不小心走上人生巅峰了呢!

书名叫“增长黑客”,重点在“增长”,growth,黑不黑客的不是特别重要。它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技术。

最终的目的仍然是盈利。谁愿意掏腰包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书中引用了罗伯特•西奥迪尼提出的影响用户行为的六条原则。觉得挺有意思,稍微展开一下。

Continue Reading »

读《长安十二时辰》

第一次看这种时间跨度如此短的小说。说短是从书名来说的,读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感觉,该平淡还是平淡,该刺激还是刺激。

十二个时辰里发生的故事,好像闪电,凭空而来又凭空消失。但人物和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能说清楚,说明作者编排布线还是很厉害的。

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书中出现了13次。这大概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最想传递的信息吧!

前面看得浑浑噩噩,说不上精彩,也不至于看不下去,直到太子疑似整件事的主谋。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背叛。李泌如何自处?这是第一次代入角色去思考。一心想辅佐太子,做一名贤相的李泌被完全蒙在鼓里,更可笑,或者说可悲的是就是他在主持缉拿真凶。真相大白时,他还能活命吗?更别说他的理想抱负了。

第二次是张小敬跟萧规相见的时候。自己苦苦追查的幕后黑手居然是曾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战友,是当年所在兵团现如今仅存的两个人。此时却站在了正义和邪恶的对立面。

何为善?杀一人活一人?杀一人活百人?杀一人活万人?……

张小敬也不满于朝廷,之所以如此尽心尽力地阻止这场阴谋浩劫,是为了全城无辜的百姓。

同样是不满于朝廷,萧规就显得偏激。但话说回来,萧受到不公比张更刻骨难忘。一个是亲身经历,一个是为兄弟抱不平。后者可能还占据着一丝大义。信念是个奇怪的东西,同样一件事情(行为),为私或者为公,不仅自我的感觉不一样,公众的接受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跟你怀孕的老婆一起乘地铁,没座位,你想请人让个座,是不是觉得不好开口,就算开口了也会有点底气不足;但如果你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孕妇一直站着旁边没人给让座,你可能会说得底气十足,大义凛然。当然前提是你是一个仗义执言的好青年。

最后的结尾真是一大败笔。显得很仓促,虎头蛇尾。

就像古龙小说里,薛衣人的傻哥哥,谁也没想到他居然是那个终极大BOSS。

跟古龙的理由比起来,这里显得很牵强。

总体来说没有《古董局中局》好看。

读《流血的仕途》

先说说这本书吧。这属于个人演绎的一段历史,跟《明朝那些事儿》很像。跟《明》比起来略显刻意,自由发挥的也更多。

纠结到底是四星还是三星?有些地方发挥的有点过,有的觉得文采还不错。

就四星吧!

再来说说这个故事。

看之前,对本书最期待的或者说最好奇的是李斯和韩非那段,特别是韩的死。李是如何将韩陷害致死的?

以前知道一点点,说李斯忘恩负义,不地道。但都是些似是而非的只言片语。虽然这里说的也不一定是事实,姑听之。看完本书发现,是韩非自己作,身份也尴尬。作为一个韩国王族成员,面对一心想一统天下的嬴政,该怎么办?事秦还是存韩?事秦,作为一个闻名天下的韩国公子如何面对世人?存韩,面对天下大势如何阻挡?死,也许不是坏事。

书中把韩渲染得很厉害的样子,可读来没觉得啊。书中还提到,最后嬴政之所以要处死韩非,韩对帝王之术窥破的太多也是原因之一。

回想一下自己关于李斯的记忆,好像只有TVB剧集《寻秦记》这一个。形象就是老挤着个“川”字眉。里面也有韩非,就是一个结巴,完全看不出书中说的公子风流。

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还有车同轨书同文,以前只知道秦始皇,上学时历史书就是这么说的。看完本书才知道,这里都有李斯的影子,甚至是主导。

郡县制居然是李斯提出的,从而实现了君主集权制。

若还是分封制,如之前的周朝,如欧洲列国,各自为政,现如今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是怎样一番光景?

《枪炮、病菌与钢铁》里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科技等的落后,跟这个集权制有关。

在中国,要封杀一个人,一纸命令就行,甚至只是帝王的一句话。不像在欧洲,“出国”太容易,A国容不下我,那我就去B国,再不行还有CDEFG国。比如哥伦布。他是遭受了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拒绝,才最终获得了西班牙女王的赞助。如果是在中国,皇帝说不同意,那就彻底没戏了。想想郑和。

但从嬴政的死亡开始,看得都很气愤。这还是那个李斯吗?三十多年前,初到咸阳,锐意风发;怎么临了,这么畏畏缩缩?

秦的灭亡,李斯是不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不作为。

真的是老了,脑子不灵光了?就算在获知嬴政死亡的最初你沉浸在悲伤之中,有点懵,有点浑,没抵挡住赵高的忽悠。但在赵后来一系列的清洗中,蒙氏兄弟相继罹难,就没有嗅到危险?势力和实力被赵高一步步蚕食,最终落得个灭门的下场。

斯人已逝,从厕鼠仓鼠的觉醒,到寄人篱下的酸楚,到得遇明君知己的欣喜,再到位极人臣的荣耀,最终惨淡收场。世界已因你的存在而大不同,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并将持续影响着,此生足矣!

变则通,通则久 ——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

封面

谁动了我的奶酪 – 英文版 – 封面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薄的书,一百来页(英文原版只有六十来页),一个半小时左右读完了。

核心故事(掐头去尾)更短,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成语故事,篇幅简短却意义隽永。

辉煌的历史

很早就听说过了(初中?),一直没读。看看它的辉煌史,影响力可见一斑。

1979~1980年,故事形成。

1998年,首次出版发行。

16个月内,印刷精装本(Hardcover)100万册。5年内,达到2100万。

2001年,中文版发行。

2005年,被亚马逊(Amazon)网站评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

2009年,全球销量突破2600万。

关于荣誉,作者是这么说的:

荣誉更多应该归功于读者,而不是作者。因为最有价值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大家对它的理解与应用。

荣誉归荣誉,故事归故事。撇开荣誉,故事也是值得一读的。

Continue Reading »

随机市场下的投资指南 —— 读《漫步华尔街》

原版的书名叫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随机(Random)是关键。市场不可预测,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一次成功的投资,实力固然重要,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运气就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了,像上帝在掷骰子。

一句话总结:前半部一直在扯,后半部比较实用。

前半部 —— 扯闲篇

前半部感觉都在扯。

先讲历史:郁金香球茎热,互联网泡沫等。提到了很多著名的投资事件,让人有种错觉:这是本历史书?

然后怼同行,吐槽完技术流派再吐槽基本面分析流派。

后半部 —— 干货

一、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1 过度自信

错误滴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市场,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2 判断偏差

典型的看法:异乎寻常的好行情总会更好;非同一般的低迷行情会更加低迷

控制错觉:彩民更愿意自主选号,而不是随机选号。尽管是否中彩只是运气在发生作用。

3 羊群效应(从众心理)

避免跟风

4 损失厌恶

  • 损失令人厌恶的程度2.5倍于等值收益希望拥有的程度,即损失$1的痛苦是获得$1得快乐的2.5倍
  • 面对确定的损失,人们倾向于冒险,愿意一博
  • 框定效应:不同的选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5 自豪与悔恨

卖掉赚钱的股票(自豪),抱牢赔钱的股票(避免实际亏损而悔恨)

漫步华尔街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Continue Reading »

读《原则》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

生活原则,贴近普罗大众,读来很受益;而工作原则,更多的是面向管理层,大部分没有切身体会或者用不到。

前半段看着有激情,后半段看得昏昏欲睡,曾一度看不下去,但最终还是看完了。

根据阅读过程中画的脑图,整理原则概要如下:

1 生活原则

1.1 拥抱现实

a. 失败和犯错在所难免

从不要害怕犯错/失败开始,直面它,进而能够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b. 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结果

锻炼的直接结果是痛苦和花费时间,通常被视为不值得追求的,但后续结果是更健康和更具吸引力的形象,这是值得追求的。

c. 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Continue Reading »

像孩子一样认识新事物 —— 读《终身幼儿园》

原以为是本育儿书,是想当成育儿经来看的,结果却是本讲教/学方法的书。这就有点尴尬了。还好差的不太远,否则就太尴尬了。

本书的大意是说幼儿园里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方式。传统的教育只是让学生遵守指示和规则。而未来更需要创造性人才,他们愿意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就像婴儿/小孩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作者希望我们终身都像孩子一样去探索世界。

“终身幼儿园”,是作者秉持的一种理念,也是作者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带领的一个团队的名字,旨在推广这种幼儿园式的教学理念。

何谓幼儿园式的教学模式?即没有那些条条框框,有的是很多空白,也代表了很多可能性;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激发和引导其“内驱力”。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  叶芝(爱尔兰诗人)

 

由此作者提出了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

Continue Reading »

书评 | 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 —— 读《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封面

封面截图-多看版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长的书名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样,光看书名,我应该是不会去碰的。

再看封面,崔永元、白岩松、柴静,是讲电视的?兴致更弱了。

我也忘了当初为什么要收下这本书了(好几年了,一直没看),但既然当初决定留下肯定是有曾打动我的地方。于是决定翻开看看。

刚开始有点看不下去,看到一百来页,渐入佳境,甚至如获至宝。

本书是由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泓女士根据与陈虻有关的繁复众多的资料编撰而成,包括陈虻自己的文字、讲座、采访以及去世后媒体的报道和纪念文章等等。徐院长将这些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资料打乱了按不同的主题重新编排,读起来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提起编者,多说一句:一直以为TA是个男的。具体为什么,说不清。可能是因为名字,也可能是因为封面(下意识地当成了自传类的),即使书中多次提到“徐大姐”,也没转变过来,直到最后读完了百度了一下。

阅读的过程中,陈虻给我的感觉完全是个智者。严格,但没有架子。懂得反省自己,不倚老卖老。他不仅能看透事物的本质,还能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里面有很多段落和句子让我反省。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让我反思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挺包容的人;看完之后,发现我原来是个排斥的人。

我给你讲这个道理的时候,你不是在想这个道理本身,你在想,我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是有我的道理的,是有我的原因的。所以你永远领悟不了我跟你说的东西,这就是排斥。排斥并不是对我的不尊重,不是咱俩之间的关系,是你在社会生活中,你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描述的过于真实。确认过眼神,是排斥本人了!

感谢徐教授,将这些智慧集结成册让更多的人赞叹和领略。如果没有这本书,这些智慧只会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也许范围会扩大,但会很慢,很慢。测试一下就知道:你就问问你自己,在看这本书之前你知道陈虻是谁吗?

陈虻语录 —— 电视人的智慧

关于思维方式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关于创造

创造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而创造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所以要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同时需要两种极具反差的品格——灵感奔放和老老实实。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团队同样是这样。

关于管理

你想让他几点钟上班,几点钟下班,必须打卡,早走不行,晚到不行,这太容易了,管理成这个水平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你要管理成这种状态:片子拍不好,没有达到他自己预期的时候,他吃不下,睡不着,那就不容易了。就像我当制片人时,我看这两天谁欢天喜地,我一定要找他谈话的。我希望看到我的编导,夸张一点儿说,都是愁眉苦脸的。因为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琢磨这个事,他不会嗑着瓜子跟谁聊大天,他不是这状态,如果是这状态,我一定要跟他聊聊:最近没什么追求了吧。

我审节目时对自己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么样更好。说不好谁不会呀?买张电影票进电影院,就说电影不好看,这谁都会。何况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吗?我的责任就是要告诉别人怎么样才可能更好。第二个不是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修改的欲望。如果我告诉你怎么改,你照着我的去做了,你就仅仅是工具而已了。如果我通过分析片子的错误告诉你正确的东西是什么,那么你自己想改的就不仅仅是片子了,你改的是思想,改的是思维方法,改的是判断体系。这有什么不现实的呢?对一个节目提出意见的时候,我最后一句话总是说:你认为对的时候,你就改,你想不通的地方不用改。因为那是没有用的。我不在乎某个片子播出的效果,不在乎栏目的一时之短长,我在乎的是通过制作节目人的变化,在意一支队伍的整体提高,有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栏目就有了一个永远向前发展的可能。

关于“听话”

他在听我说话的时候,老在寻找我的信息跟他的信息相同的部分,而不是寻找我的信息跟他的信息不同的部分。但是,他只有寻找到我的信息跟他的信息不同的那一部分,他才会真正有变化。他总是寻找相同的那部分,只能通过我来印证他是对的。一个人天天都这么听别人说话,他一辈子都改变不了。

因此你不能用排斥的方式来接受我的信息。就是说我给你讲这个道理的时候,你不是在想这个道理本身,你在想,我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是有我的道理的,是有我的原因的。所以你永远领悟不了我跟你说的东西,这就是排斥。排斥并不是对我的不尊重,不是咱俩之间的关系,是你在社会生活中,你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其实你一直没在听我说什么,你之所以听我说话,是想办法找我的断点,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你这是倾诉的另一种方式。

关于借口

你的片子不是只给我看,你是给所有的观众看的,你能把所有的理由解释给他们吗?

关于真实

没有绝对的真实,对于不同的认知主体,真实永远是相对的。

关于生活

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怎么样去认识生活的发生,理解生活的发生,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的发生。

关于挑战和创新

当你觉得节目对你有挑战性的时候,对观众就有刺激性;当你觉得驾轻就熟的时候,观众就不爱看了。

关于老

如果你认为你不会的东西、你不掌握的东西就是不重要的,那么你已经老了。

关于创意

当你想到一个创意的时候,你要相信全中国至少有二十个人同时想到它。(这里是强调执行力)

关于人文教化

其实我们所要体现的就是他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用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唤起他们对自己的尊重。每个人都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懂得了尊重别人,也懂得了尊重这个社会。这就是一种人文教育,这就是人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最基础的、最本质的理念,而我们从事的就是一种全民都需要有意识培养的人文教化。

关于毅力

我以为喜欢做的事就永远会有兴趣,但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毅力。

关于提问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如果你自己都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说明
以上引文均来自《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编者:徐泓


相关阅读

关于问题的问题 —— 读《你的灯亮着吗?》

本书围绕“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问题是什么?

一般来说,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

2.问题到底是什么?

要想解决问题不能浮于表面,多问几个为什么,究其根源。可参考五个为什么(链接见文末)。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事。

3.问题来自哪里?

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

4.问题该由谁解决?

问:这是谁的问题?

答:这是“我们”的问题。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