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 » 读书

读《一课经济学》

本书的主题是公共经济学。跟《牛奶可乐经济学》类似,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解释经济学术语。不同的是《牛奶》侧重于对个体的影响,而本书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

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原文):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期影响,更要考察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好书。还没看完,就打了五星了。好多知识点啊,引人深思。几乎每天看一段都有改变我认知的地方(说颠覆好像有点大)。 例如,限定每周工时的法律法规是政府用来避免失业或提高就业率,这是之前从没想到过的。以前觉得这是人本思想或社会的进步使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Continue Reading »

读《定位》

有很多有意思或引人思考的观点,摘录如下:

是什么成就了领导者?当然是众多跟随者。领导者不应当将竞争者赶尽杀绝,而是需要它们共同创建一个品类。

 

不要和潜在顾客玩文字游戏。广告并非辩论,而是为了“诱惑”消费者。

 

如果你想点顺风12,就不能只说“顺风”。如果加上“12”,你不敢保证调酒师听到没有,同等重要的是,你会担心旁边坐的人没有听到。顺风12对原品牌顺风也毫无益处,它不断提醒喝顺风的人:他喝的是顺风系列里品质较差的酒。

注:品牌“顺风12”是“顺风”的高端版。

产品类广告,通常以画面为主导,突出视觉要素。服务类广告,通常以文字为主导,突出语言要素。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即便做得很差也值得做。如果不值得做,那就根本不该去做。
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你想等到能够做得完美时再去做,迟迟不动手,就有失去机会的风险,永远都做不了。

 

人生的成功更多要依靠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不是依靠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读《看见》

闲暇中,在B站上看了一段柴静采访周星驰的视频,也不是第一次看了。但这次看完,有强烈的欲望和冲动想读一读《看见》。

翻了下目录,最后一章是写陈虻。

翻开第一章,没想到也是陈虻。真是以陈虻始,以陈虻终啊。

读着这些纪实文字,忽然感觉世界好大好深远,我接触的还只是一点点。

书中文字承包了太多的感动与泪水。

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摘一些有启发的句子吧。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白岩松)

“你那个——”她指指我手腕上戴的很细一支的银镯子,我穿着白衬衣,想着没人会看见。“你不戴,没人不高兴,”她(老郝)说,“你戴了就可能有人不喜欢。”

我摘下,之后不在工作时候戴首饰。

做与不做,两可,你做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陈虻)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

你说得对,但不见得是唯一的道路。(老郝)

对的,不一定是好的。对你是好的,对他不一定好。天地之间有杆秤?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应该有的。

读《平凡的世界》

pingfan-de-shijie.jpg

话说,已经好久没看过纸质书了,还是本小说。大部分是在这次疫情期间加长版的假期中看完的。

这好像还是第一次看正统小说(相对于网络小说,俗称爽文)看得如此投入如此迫不及待。有过好几次,我偷偷地掠过最后一页,想看看最后的结局。想看又不敢看不忍看,所以每次都是匆匆一瞥。大概记住了一个“平台”之类的词,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或者代表了什么结局。

一开始,以为少安和润叶是主角。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惋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两个人,就因为成分不同(一个农民一个教师)就不能在一起?看到这,还猜测会不会上演梁祝的戏码?当他们各自结婚后,我就猜到他们估计没戏了。

接着,仿佛是众生像,没有谁的着墨像主角。直到下半部开始,感到少平就是第一主角。 跟开头也能呼应上。因为故事就是从少平的小时候开始讲起的。

写法上,每一章都像是一场戏,着重讲某件事,少数的几个人物,相对完整。挺特别的。不像一般小说都是以事件为线,串联起每一章。

喜欢作者的文字,里面流淌着细腻、温暖与感动。

因为“平安”这个词,孙少平、孙少安两人我总是要先在脑子里过一下才能搞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作者是故意的吗?如果哥哥的“安”字是定好了的,弟弟可以叫“康”啊。孙少康也挺好听的。如果是先有的弟弟叫“平”,唔……

最后说说几个主要人物吧: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

最不真实 —— 田润叶

开始时,觉得她善良知性,我是把她当作女主角去看的。可是后来读到她答应嫁给李向前却又让他独守空房,就觉得她很过分。再后来,等向前失去了双腿,她又愿意做个贤妻良母了。早干嘛去了?这不是自己作么?

最平凡 —— 孙少安

勤勤恳恳想过好自己的生活。有大家,也有小家。作为长子,孝敬父母,爱护弟弟妹妹还有姐姐。算得上好儿子好哥哥。只是对他的老婆似乎有所亏欠。

最爱 —— 田晓霞

新女性,思想开放前卫。最让我触动,也是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可她居然死了。

这是全书最让我痛惜的地方。

田晓霞居然牺牲了。在一次洪灾报道中,为了救一个小女孩。

短短的两小段文字,就把她写没了。

多希望,能像其他小说那样,会有大难不死的奇遇。但我也知道,在这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乎。

我宁愿结局是她“抛弃”了孙少平。这样,虽有遗憾,依然可敬可爱!

晓霞死后,读到少平,读到她父亲,痛哭流涕。

孙少平

一个有点文化又上不了大学吃不了公家饭的农村青年。不想一辈子困在农村,想出去闯闯,再苦再累也不在乎。因为读了一些书,他的目标似乎已经不是吃饱穿暖这些物质上的东西,而有了更形而上的追求。因为如果只是为了前者,跟他哥在村子里开砖厂完全可以得到满足。而他却愿意一个人在外面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最后他找到了吗?不知道。也许吧。

平凡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好像就是没有完满。不是追求了就一定能得到;不是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

平凡又真实的世界!

读《深度工作》

deep-work

《深度工作》 封面

所谓深度,就是要有所舍弃,要集中精力做少量的“有意义的”事。

这就涉及到目标、取舍等问题。

 目标 —— 成为这三种人

未来这三种人最吃香。

1 高级(高新)工种

不可替代,或替代成本很高。

2 超级明星(行业内的佼佼者)

地域优势已经弱化。个人不仅要跟当地的同行竞争,还要跟周边城市甚至全球的同行竞争,其中不乏顶级大咖。

这已经随着外包、远程等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发展和渗透变得迫在眉睫。

3 创新者

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事物。做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

 懂得取舍

为什么要深度?有一个根本的事实在里面:二八法则,你的大部分成功或者收益来自于少数的几个活动。

而深度又决定了你只能完成少数的几个,而要舍弃掉大部分。所以要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办效益高的事。

就像一家公司,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客户。那就应该集中精力服务于那少量客户,甚至可以主动舍弃那80%中部分“难缠”的客户。这种“有钱不赚”,不是不想赚,而是想用同样的精力去赚更多的钱。

低效益和高效益的事,占用相同的时间和精力,但产出有巨大不同。

有了目标,明确了取舍,那就去投入吧!沉浸式的投入!

这就是“深度”。

投资理财 | 什么叫安全边际(通俗易懂)

笔者按:读《查理·芒格的原则》有感。

定义

安全边际就是价格和预示的或经过评估的内在价值之间的有利的差额。(by 本杰明·格雷厄姆)

投资的安全边际 VS 开车的安全车距

两者都是为了避免不得不做预测的情况。

以开车为例。

如果你跟前面的车辆靠得很近,为了安全,你不得不对前方驾驶员的动作进行预测:他会突然踩刹车吗?他会变道吗?

反之,你跟前面的车相距甚远,不管对方是要刹车还是变道,你都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从容应对。

对开车来说,紧急刹车是很危险的。

同样,对投资来说,紧急止损也是容易犯错误的。

结合前面的定义,你车辆所在位置就是价格,前方的车辆位置就是价值。你要落后前面的车辆足够的距离,你才是安全的(有利可图的)。

安全边际(车距)提供了缓冲,可有效避免灾难发生。

P.S. 开车真是个好比喻。例如,目标。初次上高速时,你是不是老盯着周围两三米的距离,感觉随时会碰到旁边的绿化带(新手往往喜欢靠边走)?其实你要做的是看向前方。这告诉我们不要只关注眼前,还要往前多看几步。(来自《精益创业》)

读《刷新》

本来对书名“刷新”没什么概念,看完比尔・盖茨的介绍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想想浏览器(IE)的刷新功能:点击(hit)后,这个页面上,部分内容被保留,部分内容被替换。

对人也一样,要时常点击刷新(学习),保留那些好的,替换那些不好的。

对于企业,不曾拥有亦不曾管理过,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相关的内容读起来感觉玄而空。大概主要是在讲微软的转型吧,讲述它的前因后果。就像盖茨说的:

正如本书书名所表明的,他并没有与过去完全决裂:当你在浏览器上点击“刷新”按键时,页面上的一些内容仍保持不变。

还有一点感想就是:继任者往往都有辉煌的履历(院校/学历) 。草根想走向人生巅峰大概只能通过创业了。如朱元璋,李嘉诚,马云……

读《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英)阿加莎 •克里斯蒂,译者:郑桥

不知道为什么,同一个作者的书,第一本感觉不咋地,后面又觉得还不错甚至精彩。东野圭吾是这样,阿加莎也是。不知道是我选择顺序的原因还是已经被他们的套路“驯服”了。

看的阿加莎的第一部小说是《尼罗河上的惨案》,感觉一般。

现在看完了《东方》,觉得比《尼罗河》好看。

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对同一证物的不同提问方式。不觉得重复,还觉察出作者的机智和细腻。

在犯罪现场找到的烟斗通条是为数不多的证物之一。怎么才能知道它是属于谁的呢?

询问!

(以下是按小说中出现的的顺序摘录)

1.死者的秘书

“还有一个问题,你抽烟斗吗,麦奎因先生?”

2.死者的男仆

“谢谢你,马斯特曼。顺便问一句,你抽烟斗吗?”

3.伯爵夫妇(享有外交豁免权)

“啊,好的,谢谢您,夫人。顺便问一句,您丈夫抽烟吗?”

得到肯定回答后,又问“抽烟斗吗?”。

4.阿巴斯诺特上校

“现在,先生,请回忆一下,”波洛鼓励他说,“外面很冷。你回到火车上,又坐了下来,吸烟 —— 也许是香烟,也许是烟斗 —— ”

他顿了顿。

“我抽烟斗,麦奎因先生吸香烟。”

5.哈德曼先生(私家侦探)

(在询问结束时)波洛拿出烟盒。“也许你喜欢抽烟斗?”

6.福斯卡雷利(美籍意大利人,福特汽车公司的代理人)

“你说你吸烟,那你是抽烟斗还是香烟或者雪茄?”

这在于细节的琢磨吧!

结局也让人意外。猜到是合谋,但没想到几乎所有人都参与了。

读《一句顶一万句》

刚开始看时很喜欢,感觉文字利索流畅还透着些俏皮。不知道有没有光环效应。茅盾文学奖先不说(这好像是我看的第一部茅盾文学作品),主要是冯大导,还有其电影。

看着看着,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车轱辘话反复说,“不是 ……而是…… ”的句式到处都是。有点疲劳。

读之前,凭这书名,我以为会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那种讲口才讲文字魅力的书。看的过程中我还一直在找 —— 也没找到这样的人物啊?直到接近尾声,噢,原来这里所说的一句话,是指亲近的人之间想说但没说完的那句话。

章楚红留给牛爱国的一句话;吴摩西给女儿巧玲的一句话。虽然最终也没道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但我猜应该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牛爱国的妈妈曹青娥(巧玲)跟他说过,在结尾处嫂子何玉芬也跟他说了。这么看来,牛爱国似乎是本书主角了。

也不光是没说出口的,也包括那些说完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的事儿,一句话能成事儿,一句话也能坏事儿。书中几次人物关系的冲突就是因为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处,“说得着”很重要要。书中几段失败的婚姻皆是因为“说不着”。对于“说不着”的人,一句都多余;对于“说得着”的人,一万句都不够。“说得着”的人之间的一句话顶得上“说不着”的人之间的一万句。

读《鞋狗》

shoe-dog

鞋狗 – 封面

开头的众人抬轿像那么回事儿,让人很有兴趣往下读。可读着读着,觉得内容没前面说的那么精彩啊,或者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看。

狗,在西方世界里多有褒义。例如,幸运儿(lucky dog),大佬(top dog)…… 还有这里的鞋狗(shoe dog)。鞋狗是指那些全身心投入其中,努力制造、销售、购买或设计鞋子的人。

前面看的没什么特别感觉,从上学喜欢跑步开始,到给日本鞋商做代理,再到自己制鞋卖鞋……有艰辛,有坚持,有背叛,也有收获。

最后一章很有感触 —— 最重要的不是财富,而是认同。奈特在最后感念的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认同。

很多跟Nike合作过的明星运动员,最终变成儿子/兄弟/家人一样。泰格•伍兹(Tiger Woods)父亲过世时,在不到100人的葬礼上,奈特在场;参加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父亲的葬礼时,他被安排在第一排;在奈特的儿子意外身亡时,泰格是第一个打电话过来慰问的。

还有这一段读来真诚动人,能感受到作者的拳拳之心。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将所有的事情重来一遍。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希望能和人分享经验,分享其中的起起落落;希望一些年轻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相同的试炼和磨难,也许会受到鼓舞或抚慰,或者得到警醒;希望一些年轻企业家、运动员、画家或者小说家可以得到前进的动力。